科学项目
加强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要把握“五个度”
发布时间: 2020-12-30 16:01:17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 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对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作出了总体部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建设好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必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从讲政治的高度加强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教育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中,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提升新时代教师素质、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首要任务,先后用“大先生”“筑梦人”“系扣人”“引路人”等表现力极强的称谓表达对广大教师的殷切期望,并提出“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等师德建设标准和要求,将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师德师风建设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每年教师节总书记都会前往学校看望师生,或致信祝贺问候,为全党做出了尊师重教的表率。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教师无上光荣,每个教师都要珍惜这份光荣,爱惜这份职业,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完善自己。做教师就要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这些重要论述,为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指明了方向,也对师德师风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必将吸引和激励更多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培养造就一支党和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准确对标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深刻认识师德师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记立德树人的崇高使命,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要引导教师充分认识中国教育辉煌成就,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民族文化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引导广大教师热爱祖国、奉献祖国。

从明形势的角度加强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教育发展,教师为本;教师素养,师德为先。师德是教师职业的灵魂,是一个地区教育发展环境的风向标,是当前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范跑跑事件、幼师虐童案、教师体罚学生等与教育相关的重大舆情热点频频曝光于网络,师德师风问题一次又一次被推上风口浪尖,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热点”。可以说,教师队伍的道德素质和精神风貌,直接关系到教育的形象和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和民族的未来。近年来,我省研究制定了《贵州省教育厅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师师德师风考核的意见》等文件,明确要求各地建立师德考核机制和师德考核办法,建立教师自评、家长评价、学生评价、学校综合评价等相结合的师德考评机制,考核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等方面情况。各地学校师德师风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在教育工作中也还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方面,我省教育工作与新时代及人民群众的新需求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各类学校要进一步认清形势,从落实教育科学高质量发展的高度,切实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决策部署上来,坚持教育教学与思想政治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把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作为当前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采取有力措施,狠抓落实。

从强修养的维度加强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不但要教授知识,而且要塑造人格,既要精于“授业”“解惑”,更要“明道”“信道”“传道”。立师德是教师的终生之责。要自觉加强师德修养,将外在规范要求内化为道德观念和自觉行动,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彰显新时代的师德风采。要坚定信念,锻造师德之魂。教师承担着最庄严、最神圣的教书育人的使命,要明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要清楚“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以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作为人生的坐标,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政治方向。我们的教育是为人民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党和人民需要培养的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好教师的理想信念应该以这一要求为基准,以人格魅力引领学生的心灵,以学识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教师在教学和生活中展现怎样的行为态度,表现怎样的道德品行,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语言、任何奖惩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汉朝董仲舒说:“善为师者,既美其道,又慎其行。”意思是,善于做教师的人,既完善自己的道德,又谨慎自己的言行。所以,教师不仅要善于言传,而且要善于身教,要自己先要作出表率,以端正文明的行为举止和美好高尚的道德品格赢得学生的尊敬,影响学生、熏陶学生,最终实现对学生美好行为和完美人格的塑造。要专心治学,牢筑师德之基。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教师的基本职责,要实现这一职责必须以渊博扎实的知识为前提。“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知识储备不足、视野不够,教学中必然捉襟见肘,更谈不上游刃有余。“德者,才之帅也;才者,德之资也”。高尚的师德为知识的运用指明方向,而精湛扎实的学识又是践行师德的基础,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从建制度的深度加强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良好的师德师风是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锤炼而成的,要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一项事关全局的大事,把制度建设贯穿始终。要建立健全教育制度。要加强教师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各类教育培训,引导教师增强政治认同、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结合教育教学、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师德师风教育,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采取实践反思,师德师风典型案例评析,情景教学等丰富师德师风教育形式,把教书育人楷模、一线优秀教师等请进课堂,用优秀教师的感人事迹诠释师德师风内涵,切实增强师德师风教育效果。要建立健全激励制度。要充分利用教师节等重大节庆日、纪念日契机,集中宣传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树立优秀教师先进典型,营造尊师重教的浓厚社会氛围。要适时开展师德师风标兵评选和师德师风示范学校创建活动,把师德师风表现作为评选教书育人楷模,模范教师、优秀教师、教育工作先进个人,优秀辅导员、中小学优秀班主任、中小学德育先进工作者等表彰奖励的必要条件。要建立健全考核制度。要将师德师风考核作为教师考核的核心内容,摆在首要位置。要根据有关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以学校为单位,分学年实施,分级管理,统一登记,强化考核结果的运用,促进教师自觉加强师德师风修养。教师师德师风考核不合格的,在年度考核、评优奖励、岗位聘用、职务评审、教师资格定期注册、特级教师评选等方面一票否决,撤销荣誉称号和奖励,5年内不得申报上一级教师职务。要建立健全监督制度。要及时研究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的政策和措施,建立健全师德师风年度评议制度,师德师风问题报告制度,师德师风状况定期调查分析研判制度和师德师风舆情快速反应制度,构建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广泛参与的师德师风监督体系。要建立行之有效、多种形式的师德投诉、举报平台,及时获取掌握师德师风信息,及时发现并纠正不良倾向和问题,将违反师德师风行为消除在萌芽状态。要建立健全惩处制度。要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等,明确教师不可触犯的师德师风禁区,列出教师师德师风考核负面清单,并采取相应处理办法。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发现教师可能存在上述清单行为的,应当及时组织调查,核实有关事实,视情节轻重相应给予批评教育、诫勉谈话、责令检查、通报批评直至相应行政处分。对危害严重、影响恶劣者,要坚决清除出教师队伍。要建立问责制度,对教师严重违反师德师风行为监管不力、拒不处分、拖延处分或推诿隐瞒,造成不良影响或严重后果的,要追究学校或教育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的责任。

从扛责任的力度加强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教育是一种责任,教师责无旁贷。唯有责任与爱同行才能称之为师,责任与爱永远是师德之魂。马卡连柯说过:“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师德内涵,表现为外在形式则是高度的责任意识与强烈的责任心。爱与责任不仅仅体现在生死关头的抉择,更多地体现在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全社会应当真正地把责任放在师德师风建设上来,应当真正地形成尊师重教的氛围,让教师能真正地安安心心、心无旁骛从事教育教学工作。要尽忠职守,增强师德之力。要想更好地激发广大教师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自觉性,必须把依法维护教师合法权益放在首要位置。教育主管部门、学校为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整体师资水平,提高办学质量所推行的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措施必然会对教师的切身利益产生重大影响,必须尽可能地帮助他们减轻他们所承受的精神和物质上的压力。总之只有把深化改革同维护教师合法权益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更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要仁而爱人,疏浚师德之源。对事业的追求热爱、对学生的真心关爱,是师德之源泉。有爱才有责任,有爱才有教育。我们常说干一行爱一行,做教师首先要热爱教育工作。如果缺少发自内心对教师身份的热爱和敬畏,缺少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身在学校却心在商场、心在官场,在金钱、物欲、名利同人格的较量中把握不住自己,那不仅当不好教师,也有愧于人民教师的这一神圣的称谓。师爱与父爱、母爱一样,是一种无私的爱,一种严慈相济的爱,一种一视同仁的爱,是只讲付出不计回报的、真挚的、广泛的爱。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教育便得以实现其根本的育人功能。

——资料来源:《贵州日报》2018年10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