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开幕。bat365在线平台官方网站党委师生在学院会议室、教室、寝室等区域,围坐收看开幕会盛况,学院党委委员、纪委委员、支部书记、教师代表、离退休教职工代表、学生代表等在师元楼208会议室集中收看,关注热议党的二十大报告。
这十年,“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教育系统始终牢记习近平嘱托,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定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不断开创新时代教育工作新局面。对此,学院师生针对教育发展展开了热烈讨论。
学院党委书记郭亮表示,党的二十大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是一次承前启后的重要会议。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的报告,对教育提出了殷切希望,再一次强调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作为一名战斗在教师教育战线的工作者,我们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始终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坚持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推动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着力培养大量扎根基层、服务国家、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努力为新时代新征程上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尤其是西部地区基础教育事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学院院长陈恩伦表示,教育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才能更好发挥教育的先导性、基础性、全局性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建设教育强国提供了根本遵循,也为未来一个时期我院的教师教育发展描绘了宏伟蓝图、明确了奋斗目标。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踏上新征程,我院坚持以教育强国政策为引领,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总方针,聚焦立德树人,以师德培养为基石、以全面发展为核心、以科研创新为引领、以教育实践为保障,为祖国培养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师;建设教育强“院”,以办学理念的更新响应教育政策的革新、以课程内容的增量回应日新月异的变量、以教学方式的优化呼应科学技术的进化,勾勒出新时代教师教育不断向上的姿态。
学院党委副书记陈铮谈到,“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青年工作的高度重视,为教育工作指明方向,即“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更进一步落实了工作要求——“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作为伴随网络成长起来的z世代,当代青年有独特的心理特点,等待理解和探索,是为“知心人”;也有面临成长、成才的困惑和迷惘,需要关心和帮扶,是为“热心人”;更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引导他们把个人成长融入国家发展的宏伟事业,在担负起时代重任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是为“引路人”。“知心人”、“热心人”、“引路人”将会作为未来的奋斗目标,踔厉奋发,砥砺前行!
学院离退休教师董小玉谈到,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育为民,始终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出发点。作为传承百年师范传统的bat365在线平台官方网站,我们将进一步发挥学科优势,紧扣国家需求,落实《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注重形成科教一体、产教融合的双向联动培养体系,打造一批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其次,增强学校教育辐射,落实《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聚焦师范主业,促进师资队伍层次提升和结构优化、学科专业特色发展等,支持西部欠发达地区基础教育稳步提升。
研究生吴怡蓓谈到,在党的二十大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新时代仍需弘扬“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的精神,让其成为自主人才培养的思想引领之魂,培养具有正确立场、民族意识,国家意识的顶尖人才。
研究生査闽微关注乡村教育,乡村教育是中国教育的“神经末梢”,是乡村的支柱。自十八大以来,乡村教育不仅耕耘在传播知识的三尺讲台,还奔走在乡村振兴的广阔空间,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同频共振。十年披荆斩棘,十年繁花似锦,要持续加强乡村教师教育,以高质量教师教育赋能乡村教师全面发展,为乡村教育的振兴发展注入鲜活力量。
研究生付丽峰关注到,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再次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回顾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历程,亮眼成绩单背后是一个个坚实脚印: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数字资源日益丰富;“数字鸿沟”趋向弥合;支撑教育治理现代化成效显著。二十大胜利召开,进一步为我国教育领域指明了前进方向,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会议精神,为我国教育现代化建设贡献应有之力。
(撰稿:河西学院闫丽,初审:河西学院王明博,复审:顾静,终审:陈铮)